广州菱控|三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聚焦 >> 正文
新闻搜索
新新闻
本月热门TOP10
产业集群试水 两化深度融合或可举重若轻
http://www.lk30.com
文章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12-9-6
分享到:
产业集群试水 两化深度融合或可举重若轻
导读:

  一是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水平较低、信息化覆盖面较窄

  我国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处于较低水平。产业集群信息化大多体现在财务管理、信息查询、产品宣传、网上开店等方面的应用,其中系统在产业集群中应用广泛。以家电业为例,53%的企业信息化覆盖一半以上的主要业务流程。应用广泛的是财务管理,其次是进销存管理。然而,信息化在研发创新、企业管理、先进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不够普及。

  二是各产业集群两化

  目前,工信部确定了“系统推进、多维推进、关键突破”三菱两化融合总体思路,强调“以点带面成片”欧姆龙三级发展思路,而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是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从单项应用迈向集成应用,从单个企业应用扩大到产业集群整体应用三菱PLC关键着力点,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效举措,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A、 发展现状

  公共服务平台发展迅猛“两业融合”趋势明显

  一是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水平较低、信息化覆盖面较窄

  我国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处于较低水平。产业集群信息化大多体现在财务管理、信息查询、产品宣传、网上开店等方面的应用,其中系统在产业集群中应用广泛。以家电业为例,53%的企业信息化覆盖一半以上的主要业务流程。应用广泛的是财务管理,其次是进销存管理。然而,信息化在研发创新、企业管理、先进生产等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不够普及。

  二是各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度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不同产业的融合水平差异较大。调查显示,装备工业产业集群信息化程度较。CAD应用达到90%以上,财务系统应用率达89%,ERP系统应用比例达59.2%。在重型矿山机械行业中,35.9%的企业两化融合处于局部应用阶段,20.3%处于综合应用阶段,9.4%处于深度应用阶段。然而,轻工产业集群主要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较薄弱。以棉纺织业为例,被调查的企业大约有三分之一基本实现了主要业务环节的管理信息化,但五分之一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基础很薄弱;计算机辅助配棉应用率不到二分之一。

  三是各类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迅猛发展

  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和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重要交集和有力抓手。集群内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可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使用成本,发挥信息化对基础创新的支撑作用。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共同推进下,有六大类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发展:以工业设计素材库、精益研发服务平台、协同研发服务平台、研发工具服务平台为主的研发设计类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稳步推进,主要服务于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服装、家具产业,极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以工业机器人服务平台、快速成型服务平台、MES服务平台为主的生产制造类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快速发展,主要在工业机器人、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制造、网络协同制造等领域服务于机械制造和汽车业,大大提升了生产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企业管理类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管理软件企业、SaaS运营商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有利于提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以大宗商品、外贸出口、B2C为主要类型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迅猛发展,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以钢铁和汽车产业为代表的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逐步兴起,进一步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效率,降低库存和物流成本;区域性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涌现,有20多个省市建立了非营利性的两化融合服务机构,协助地方政府推动两化融合工作,服务当地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是产业融合趋势显著,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有利于加强信息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传统产业,使得两种产业(或多个产业)合成一体,逐步成为新的产业。就目前来看,集群内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两业融合”趋势明显。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增值服务环节延伸;另一方面,服务业产品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围绕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形成生产性服务产业链。

  同时,两化深度融合催生新兴业态,提升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集群的层次,产生了汽车电子、船舶电子、机械电子等一系列工业电子产业,带动了大量新型服务业的市场需求。

  B、 重点产业现状

  各地积极推进企业应用成效明显

  当前,我国轻工、纺织、机械、化工等产业涌现出了一批典型单位,各地方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初步经验。

  纺 织:处于局部应用向综合集成过渡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棉纺织行业进入了一个速发展期,到2010年全社会共有1.2亿环锭纺,232万头转杯纺,126万台织机,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纺织产业正处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要做到能够较好地应对来自成本上升、劳动力不足、市场变化快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依靠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的不断融合。工信部在2009年对棉纺织业两化融合评估的基础上,2011年棉纺织产业继续展开产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显示,,棉纺织产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处于局部应用阶段向综合集成阶段的过渡时期。参与调查的企业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主要业务环节的管理信息化,但还有五分之一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第二,办公自动化、进销存、配棉管理等单项应用具有一定的覆盖,综合集成水平有待提,特别是进销存管理在调查企业中覆盖程度过60%;第三,生产在线监控和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应用相对较弱。在参加评估的企业中,通过网络实现在线监测的机台覆盖率为21.9%,实现在线监控的机台覆盖率为18.7%,仅有19.2%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能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整体应用水平亟待提;第四,适合棉纺织行业特点的ERP系统、在线监测系统、配棉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主要信息化技术与产品日趋成熟,能够满足在行业内广泛推广应用的需要,具有较好推广前景;第五,棉纺织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基础较差,参与评估的企业中,只有14.5%的企业网上采购率大于20%,7.3%的企业网上采购率过了40%。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销售率的比例更低,只有7.3%的企业网上销售率达到20%以上。

  轻工:信息化覆盖一半以上主要业务流程

  以家电行业为例。据统计,在家电行业中,53%的企业信息化覆盖一半以上的主要业务流程,并且数据集成度较;但只有不到5%的企业达到了主要业务流程全部实现集成化的级水平。相当一部分家电企业仍处在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数据难以共享使用的初级阶段。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建设的比例为47%。其中信息化发展越好的企业,业务部门的参与程度越。家电企业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广泛的是财务管理,其次是进销存管理。而电子商务和商业智能则应用得较少,分别不到5%和20%。不过这两方面应用比例一直在提,尤其是电子商务方面。

  机械:大型企业水平堪比国际同行“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在机械产业的作用日益凸显。

    机械产业中小企业的数量年均增速为15%,占比为企业总数的99.4%,资产总额年均增速为24%,占比为69%,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31%,占比达74%,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为35%,占比68%。

  从总体看,根据2010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机械工业(重型机械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在中国重型矿山机械行业,有35.9%的企业两化融合处于局部应用阶段,处于综合应用阶段的企业比例占20.3%,处于深度应用阶段的为9.4%。部分国内大型企业如中国一拖、徐工集团等,信息化建设已经步入集团管控阶段,水平堪比国际同行。

  从软件应用角度看,机械行业中小企业已普遍使用三维设计,CAE、CAPP、PDM的覆盖率已经过半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已经达到90%以上、成本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生产计划等信息化应用都较为普遍。从生产流程的角度看,小型企业中关键设备中数控设备所占比例低为24.5%,数控机床联网比例低为3.1%,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率为9.9% 。

  C、 问 题

  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张皮”推进模式有待创新

  一是对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认识有待深化

  ——对于产业集群的认识有待深化。有些地方的产业集群存在“聚而不集,合而不强,龙头不领头”的问题,企业研发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品牌缺乏,市场占有率不,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

  ——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推进思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尽管遵循点面片的工作思路,但在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推进工作中还存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张皮”的问题,对于如何结合地区产业特色和资源基础找准切入点,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融合效果仍有待深入研究。

  ——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如何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实现政府、企业、集群(园区)、市场四者合力是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是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信息化服务资源供需不匹配

      由于中小企业所在行业分布广,面向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多样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信息化服务资源存在一定的区域分布不均,软件产品服务层次较低,品种数量较少的问题。目前,用友、金蝶等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对于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关注度远远不及对企业信息化。研发推广的企业信息化产品较多,服务层次较,如ERP、CRM、BI等,而在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方面缺乏相应的产品。总体来看,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方面的信息化服务资源还不丰富,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三是政府对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推进作用亟待加强

  ——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创新性的两化融合政策举措出台较少。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集群内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和发展路径的不断变化,需要各级政府在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过程中不断创新推进方法。

  ——尚未构建政府、集群、服务机构的联动机制。政府对于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服务机构的政策激励(如财税减免、降低进入门槛)力度不够,亟须进一步整合社会各项资源,形成强大的整体服务力量,更广泛地开展各类基础工作。

  四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内生动力不足

  ——很多中小企业尚未从战略度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突破企业管理瓶颈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信息化在提企业管理水平、工艺流程、市场营销、研发设计、效率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认识还不到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是从单项应用开始的,如先用财务软件,再用进销存软件。企业不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是各自为政的,缺乏互联互通。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虽然龙头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较,但由于产品关联度低,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尚未形成,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示范、带动和约束作用较较弱。

  ——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多数中小企业人员素质偏低,习惯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信息化等新生事物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需要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引导手段加以推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激励机制缺乏等原因,中小企业较难留住信息化专业人才,人才流动性较大。

  五是急需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评估体系

  目前,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推进工作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工作思路,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推进模式和办法,但就如何对两化融合工作成效给予有效评价,形成能激发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评估标准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科学、成熟的评价体系是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重要标记,是两化融合工作中的重要抓手,其所具有的目标导向性,对于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积极引导作用。

  D、 建议

  六项举措力促长效与创新机制形成

  加强对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首先,深入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内涵、特征、意义,以及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是实现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引导和鼓励政府、校院所、专业研究机构加深对重点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研究,探究两化融合过程中的共性和特点,分析不同产业两化融合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切入点,做到因时因地制宜。

  其次,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在实践中优选一批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效果明显、有行业特色的典型方案和示范企业,一方面,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带动全行业、全社会深入应用;另一方面,提供示范企业间的信息化应用交流平台,开展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的沙龙活动,形成企业间互相学习、互相鉴戒、共同提的氛围。

  后,加强对重点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情况进行调研,实时监测,定期发布统计数据,以掌握两化融合发展新现状,了解企业需求,进一步分析两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增强对产业集群两化融合问题的预见性。

  加大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健全机制,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一方面,在思想认识上,各级政府把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视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园区管理优化、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另一方面,积极宣贯,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注重政策实施的成效,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合力。

  其次,立足产业集群的共性需求、瓶颈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地推进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工作。不同性质的产业具有不同的两化融合特点,不同产业集群处于不同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两化融合的推进办法要因时因地制宜,注重工作思路的差异性、推进模式的创新性和实施办法的可行性,建立两化融合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创新机制。

  后,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推进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群示范工程为契机,加强对已认定服务机构和公共平台的信息化改造,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功能。

  大力促进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发展

      首先,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是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活力源泉,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市场力量。组织实施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工业软件设计等行业发展的推进工程,从重点产业集群入手,抓好电子商务、软件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和推广,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产品流通能力。

  其次,打造生产性信息服务产业链。鼓励大型骨干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信息化软硬件的研发系统以及跨企业的协同研发制造平台,带动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的集群式发展。

  后,提升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专业能力,创新商业模式。一是分析各个产业集群的特点和难点,每个产业集群的特点不同,对信息化的需求也不一样。目前,通用性的产品已经比较多,但还缺乏有专业深度的产品。对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全面解决方案,有利于信息化服务商提市场竞争力。二是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考虑中小企业能够承担的信息化建设费用有限,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来降低中小企业的门槛。

  加强对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养

  首先,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针对当地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人才需求特点,与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实施“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人才培训计划”,选送一批政府相关干部和企业信息化骨干到校进修,进一步提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建立健全地方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人才引进、培养、任用、激励等配套政策体系。用足、用好本地的人才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增强对两化融合专门人才,尤其是层次、复合型两化融合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后,加强对企业和政府相关的培训力度。通过举办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专题培训班,不断加深认识,转变观念,深刻领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方针。

  组织开展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试点示范

  首先,根据各地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发展需求,加大对产业集群试点示范的支持力度,争取建立国家级示范产业集群,积极申报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其次,积极开展试点示范项目的推广工作,发挥典型引路的导向作用。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持重点包括: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产业集群的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面向产业集群的试验、检测、研发、设计、咨询、培训类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平台;面向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以及信息化成效显著的产业集群载体(如特色园区)。

  后,着力壮大重点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在主要产业集群中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供应链相关企业为重点,抓好生产设备升级改造、企业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应用及集群内共性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软件和信息化解决方案,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供应链一体化协作体系,提升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块状经济两化深度融合。

  建立产业集群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评估指标体系是下一步深化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工作的重点。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从政府、企业、产业(园区)和区域四个层面构建评估体系。

  ,从政府层面衡量来衡量,包括的重视程度、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力度、示范项目与资金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

  第二,从企业层面来衡量,包括职能部门整合(CIMS、CAD)、企业内部整合(ERP)、企业外部整合(供应链整合)(SCM)三个方面探究两化融合的具体做法和实施效果。

  第三,从产业集群层面来衡量,包括集群内企业的业务处理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生产、质量、财务、顾客)、决策分析系统、战略计划系统衡量两化融合的水平以及实施效果。

  第四,从区域层面来衡量,主要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方面衡量两化融合举措的实施效果。具体来看,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尤其是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物联网,促进新技术产业及其衍生产业的发展,以及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成效。

  E、 背景阅读

  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集群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集群的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层面相互融合。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三层内涵:从微观层面来看,是指产业集群内企业在战略、产品、工艺流程、技术装备、人才、资源等各方面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从中观层面来看,是指通过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应用,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宏观层面来看,是指在一个区域内某一产业内实现材料、能源、信息三种经济发展的基本资源综合、协调、效利用和均衡优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上一条 上一条:新兴产业为中国经济孕育新机遇
下一条 下一条:生物质能源的中国道路 如何走?
相关新闻  信息化   工业   两化融合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