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正在德国波恩进行的第二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使“温室气体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注度再次上升。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复杂的挑战之一。IBM公司提供财政支持的一份报告指出,电力工业要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包括:突发恶劣天气造成的电力中断,气候变化对输变电设施造成的渐进损坏等。在此背景下,电力行业更需要举全行业之力,共同履行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专家。
关键词 温室气体减排
核心提示:我国一次能源以煤为主,清洁能源比重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2007年,据有关国际机构和专家估计,我国电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7亿吨,美国2006年的排放量为24亿吨,从排放强度看,我国电力每千瓦时排放二氧化碳0.831千克,美国为0.612千克。
2008年,我国电力行业平均煤耗比2007年减少11克,仅此一项即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到7800万吨,由此可见电力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性。
专家解读 电力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电力行业排放量约占50%,基本上来自火电排放,烧1吨煤要排放近2吨的二氧化碳,因此,大力推进电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从长远看,一次能源构成中,以煤为主的状况将长期存在,电源结构也是以煤电为主,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煤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70%以上。
未来几十年,以煤电为主的格局难以发生重大变化,温室气体减排将成为未来电力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按照国家提出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电力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电力行业既是全社会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也是减排大户,同时也为全社会减排温室气体提供重要的技术平台。电力行业可以通过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尽可能提可再生能源转换为电力的比重,从而促进工业和民用领域低碳技术的应用。此外,通过加强需求侧管理,也可有效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
关键词 低碳技术挑战
核心提示: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大、分布集中,大多处于边远地区,需要走集中开发、规模外送和大范围消纳的发展道路,对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很要求。
另一方面,我国2000年以后建设的发电机组占65%以上,这些新建煤电机组技术水平已接近先进水平,碳排放的锁定效应明显,再加上大部分低效机组已淘汰,使得电力行业碳能源禀赋和碳电力模式短期难以做出重大调整,电力工业低碳探索的艰巨性不言而喻。
专家解读 电力工业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桥梁
电力工业是通向实现低碳发展的桥梁,主要通过三个层面发挥桥梁作用。
一是在企业层面,通过将低品位的热能转换为品位的电能,实现清洁利用并提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在区域循环经济层面,电力既是资源流、能量流、资金流的中心,也是生态工业的心脏,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的建立,能够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和整体减排;
三是在社会层面,电网是电力需求侧管理和运行的主体,通过需求侧管理,能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同时,从全局性、系统性、长远发展的观点看,智能电网将是低碳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提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亟需开展电力行业控制温室气体关键技术的研发、试点和应用,制定符合国情和电力行业特点的低碳技术路线和发展路线。
首先,要准确定位。要准确估计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及技术水平状况,重视锁定效应。电力产业具有资金密集型和生命周期较长的特点,一旦发电和电力传输模式确定,其碳排放的基本模式便已经确定,再想改变有一定难度,且会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其次,要加强对约束性因素的研究。低碳发展的约束性因素到底是什么?哪些是生产力的约束,哪些是生产关系的约束;哪些是刚性的,哪些是弹性的;哪些是长期的,哪些是短期的等等。这些约束性因素要认真汇总,区别开来分析。
第三,要确定合理的发展路径。如,电力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技术路线,包括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化石燃料发电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CCS)路线图等。
目前,与低碳发展相关的法律有《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等,还应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法等法规的制定。
上海世博园国家电网馆工作人员演示电动汽车充放电。
向家坝—上海特压直流工程长江跨越现场。
关键词 合力应对气候变化
核心提示:为提电力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电力行业实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适应日趋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制定了《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框架》。
《框架》提出了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初步目标:建立健全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研究并提出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和技术路线,加强电力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能力建设,开展“十二五”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规划研究。
上一条:风电设备产业整合序幕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