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断攀升的能源价格以及日趋严峻的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主义,中国长期依赖出口以及能耗产业的增长模式将不得不转变。从长远看,加大节能技术及新能源开发的投入力度、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引导经济向第三产业纵深、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拓展,是实现国家经济与能源安全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速增长。人均GDP由1997年的不足700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过3300美元。然而,伴随而来的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发展面临着既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减轻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在保持经济稳步增长态势的同时,如何实现能源的有效节约与利用,有效缓解与终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笔者经过相关的研究,试图在三个方面寻求答案:其一,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到底还有多大的节能潜力?其二,在当前生产率水平下,速经济增长的能源代价有多大?其三,节能的路径如何选择?
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纵观1994~2007年经济与能源的发展现状,中国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能源需求迅猛涨。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7.45亿吨标油,过俄罗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近几年,中国的终能源消费出现大幅增长,从2002年的6.2亿吨标油,到2006年12亿吨标油,四年将近翻一番 ,仅次于头号能源消费量的美国。
另一方面,能源供给面临巨大挑战。国内方面,首先,自有能源储量日渐枯竭,形势严峻。根据地质部门第三次煤炭预测统计,中国现已查明的煤炭资源量为6769亿吨,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已占用1916亿吨,尚未利用的资源量为4853亿吨。在尚未利用的资源量中,精查储量810亿吨,其中,目前可选用建井的储量为227亿吨。
同时,根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国内石油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到2002年,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25亿吨,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20169亿立方米 。
其次,开采、加工转换和终端利用效率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钢铁工业的吨钢综合能耗出30%、粗铜冶炼能耗出37%、氧化铝出53%、玻璃出66%、水泥熟料综合煤耗出75%、炼油出69%。这使得中国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国际方面,能源的进口依赖度不断攀升。2003年全国原油进口9300万吨,2009年增长到20379万吨,较2003年翻一番。石油进口依赖度2004年为40%、2007年46.6%、2008年48.5%,2009年已突破50%的国际警戒线。
与此同时,石油进口日益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制约,特别是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按2009年全国进口原油2亿吨和80美元的价格计算,由于价格上涨,中国进口石油相对于2000年额外支付约6100亿美元(1吨大约等于6.29桶)。因此,昂的石油价格极大地推了国内各行各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国内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威胁着中国的经济与能源安全。
什么导致了能源消费增长
其实,从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而言,变化不大,水电与核电比例小,石油、天然气比重有所上升,但煤炭仍是中国大能源。
由于技术工艺或机器设配的更新换代,第三产业煤炭消费的比重逐渐减少,已逐渐过渡到了以石油、天然气或者电力为主。例如,第三产业中的餐饮业,由于天然气逐渐取代了煤炭成为主要的燃料,使得该行业煤炭消费锐减。又如交通运输业中的铁路运输,电力驱动的机头代替了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头。总体来看,工业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格局没有显著的变化。
但是,近年来,全国能源消费年增幅竟有2亿~3亿吨。为什么能源消费增长如此之快?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付出的能源代价到底有多大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规模快速扩大,这导致了能源消耗迅猛增加。总体上,1994~2007年,因为经济规模扩张,拉动能源消耗增加20.22亿吨标煤。其中,第二产业16.4亿吨标煤,占80%左右,第三产业2.9亿吨标煤,产业仅仅0.88亿吨标煤。从平均看,因为经济规模扩张,年均能源消耗增长1.55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因工业规模扩大,年均额外消耗1.26亿吨标煤,第三产业年均额外消耗0.22亿吨标煤,产业仅仅为680万吨标煤。
因此,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快速扩张,是中国能源消耗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能源消费逐年增长的同时,能源价格也在上涨,这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成本逐年提。同样从数据看,中国万元GDP增长的净能源成本呈大幅度上升,从1995年的1070.6元,增加到2007年的2472.4元,增长一倍多。
可见,中国经济增长对能源依赖度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经济增长的能源成本因价格因素大幅提,这正是中国能源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节能的路径
此种情形下,中国可以选择的节能路径是什么?
首先,务必提能源转换效率。根据1994~2007年数据计算,因为能源转换效率下降,年均能耗能额外增加800万吨标煤。
从能源的成因角度,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存在,不经任何改变或转换的天然能源资源。二次能源是指为了满足生产工艺和生活的特定需要以及合理利用能源,将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加工转换产生的其他种类和形式的人工能源。
可以说,能源转换效率提的话,能源消费就会减少。相反,则增加能源的消耗。从研究中看,当前中国能源转换效率没有提,反而有所下降。
为何在大力关停“小火电”的政策环境中,中国能源环境效率整体依然呈下降趋势呢?从能源生产结构的角度通盘考察,可以得出合理的解释。
为了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并缓解关停“小火电”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际操作中,国内普遍采取了“开大关小”政策,即关闭了小火电厂,允许地方上“大火电”项目。虽然,表面上看,“大火电”机组较“小火电”具有更的能源转换效率,但是,如此一来,火力发电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近年来大幅度增加。
然而,相对于其他能源,火电的能源转换效率是处于较低水平的。其他能源,比如水电、风电、核电等,由于损失仅仅发生在输送环节,转换效率达90%以上。也就是说,能源生产中火电所占比例的提,无疑会降低能源的总体转换效率。
鉴于此,若要提能源转换效率,不仅得靠加强管理与科学调度,减少能源运输环节的损失,更要靠改变我国能源生产结构,加大风能、太阳能、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比重来实现。
其次,能源强度下降是当前节能的核心推动力。
能源强度反映GDP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能源强度下降,表明能源效率的提。如果经济结构、产出水平等条件不变,能源强度下降会直接导致能源消费的节约。目前中国的能源强度究竟还有没有下降潜能呢?
根据2008年国际能源机构统计年鉴,按照2000年美元价格和当期汇率计算,中国目前的能源强度仍处于一个相当的水平。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为0.9吨标油/千美元,在主要3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4名,是平均水平的3倍、巴西的3倍、美国的4.5倍、日本的9倍。所以,以降低能源强度为当前节能的主要途径仍有较大的空间与潜力。
此外,从数据分析看,1994~2007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并没有达到节约能源的目标。特别是,2005年以来,度依赖能源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仍进一步扩大,助涨了国民经济整体的能源需求。因此,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是中国节能的潜在途径。
由是观之,面对不断攀升的能源价格以及日趋严峻的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主义,中国长期依赖出口以及能耗产业的增长模式将不得不转变。从长远看,加大节能技术及新能源开发的投入力度、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引导经济向第三产业纵深、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拓展,是实现国家经济与能源安全的重要保证。
上一条:石油钻探:切勿漠视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