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制造业项目还行吗?这是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疑虑和困惑。不仅民间疑虑,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也开始普遍偏爱服务业项目,偏好第三产业,对加工制造业或多或少有些偏见。
那么,目前的中国,制造业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制造业的利润究竟是了还是低了?在全民资本运作的耀眼光环下,在服务业大发展的洪流中,
全民炒矿、全民炒房、全民利贷,让民众习惯了赚所谓的快钱,却对制造业视而不见。是制造业的价值被低估了,还是我们对其存在偏见?又该如何看待制造业的发展和前景?
前些日子,一个朋友的食品厂要扩产,但资金不够,有意对外吸收新投资人进行增资。从静态的投资回报率看,不到5年就可以收回初始投资,5年后每年净资本收益率可以达30%以上。项目现金流非常好,几乎不需要什么流动资金,销售端可以预收经销商的货款,采购端又可以占压供应商的资金。项目又处于弱周期的大消费行业,不受经济周期影响。按说这个项目不错,但是在推介过程中仍然遭遇了一些冷眼。很多投资人的反应是:“这点儿收益率,比起民间借贷的收益率并没有什么优势啊!”第二反应是:“加工制造业项目或者实体项目还行吗?”
是的,制造业项目还行吗?这是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疑虑和困惑。不仅民间疑虑,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也开始普遍偏爱服务业项目,偏好第三产业,对加工制造业或多或少有些偏见。
那么,目前的中国,制造业究竟是太多还是太少?制造业的利润究竟是了还是低了?在全民资本运作的耀眼光环下,在服务业大发展的洪流中,如何看待制造业的发展和前景?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全社会的深思。
不是太多而是不够
除非我们身处荒漠或原始森林,否则,只要处于现代人类文明的辐射之中,举目所及,所看到的每一个东西背后都代表着一个产业,都站着一座座工厂。比如,我们坐在办公室里,穿的衣服,坐的椅子,使用的文具、电脑、曲别针、圆珠笔、大楼、玻璃,等等,数不胜数,每一件物品都需要制造业的创造。
因此,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力量。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文明进步,每一步都依仗制造业提供的燃料、材料、机器、工具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生活场所。一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制造业的进化史。
而且,不知你是否意识到,近些年的制造业发展较之于20世纪可谓飞速,至少在三个方面改变着一切:
,制造业在单位产品上需要的能耗和资源消耗越来越小。汽车发动机的进步令人瞩目。短短几年间,每缸的气门数量就从一个变成了两个甚至四个,发动机排量从以前动辄2升、3升变成了1.4升、1.5升或者1.6升,发动机技术从以前的自然吸气迅速普及为各种的涡轮增压,升功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短短10年间, 13.5万甚至3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已属淘汰行列,改为60万千瓦、100万千瓦,每度电的煤耗从367克下降了到了300克多一点。而在二三十年前,很多县城的小火电还只拥有5000千瓦的机组。得益于不断降低的单位能耗和资源消耗,我们在人口增多的同时,却享受了日益增加的人均物质消费量。
第二,制造业为人们带来越来越人性化的设计和更舒适的享受。十几年前,自行车纯钢制造傻大笨粗,重得搬不动,拆卸级麻烦。现在的自行车,拆卸快捷,材质从铝合金变成碳纤维,轻巧、坚固、方便。纯棉的衣服中加入少许氨纶,弹性和舒适度大幅提。类似的细节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舒适。
第三,制造业为人们带来越来越的生产和生活效率。铁几乎飞了起来,火车、轮船载重量越来越大,轴承越转越快,4G取代了3G和2G,生产、生活效率提升的加速度令人难以置信。
离开制造业,小康社会、现代社会将失去所有的硬件基础和物质前提。制造业是我们享受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支撑。因此,对我国目前的制造业,至少应有两个准确判断:
个判断:我国仍处于制造业的中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解决了产品有没有的问题,却没有完全解决产品好不好的问题。我们有了数码相机,没进口的好用;有了核磁共振设备,没有飞利浦、西门子的图像清晰;有了各种大型施工装备,没有小松的耐用;有了速轴承,没有国外品牌的转速……这个单子可以列出来很长很长,长得甚至让我们失去信心,长得让有些人妄自菲薄。可以说,在所有我们造不好的领域,都是产业结构提升的重点,也是经济增长的重点。比如一粒进口的人造颈椎间盘,所需材料不过几十克,终端售价却达几万元!在端制造业方面,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太多,需要补的功课太重,需要付出的心血太大。我国工业化远远没有完成,永无止境。制造业发展前路漫漫,永无停息!
第二个判断:我国制造业的问题在于发展不足而不在于发展过度,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将成为我们未来的现实。
以人们眼中严重过剩的钢铁产业为例,我国的钢铁真的太多了吗?非也。2013年,我国粗钢产量7.8亿吨,人均消费量不到600公斤。但根据工业化国家曾经的钢铁消费数据,便会发现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均钢铁消费一定是爆炸式增长的,直到工业化完成后才会停滞甚至下降。美国的人均峰值出现在1973年,人均710公斤,日本也是1973年,人均1100公斤,韩国至今还没到顶。从工业化完成所需钢的积蓄量来看,从1901年到2006年,日本钢的积蓄量为45亿吨,美国为77亿吨,我国不到80亿吨。但我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是美国的4倍。不仅是钢铁,我们考察电解铝、铜等多种资源,都会发现这种现象。
不止是资源型产业,就是消费性产业也存在这种现象。以冰淇淋为例,美、欧、日的人均年消费量分别达到21公斤、16公斤和11公斤,我国却只有3.1公斤,市场空间巨大。类似的消费类产品还有很多。这说明这几年甚嚣尘上的制造业过剩受此轮经济周期影响巨大,长期来看,不管在量的增长还是在质的提升方面,制造业都还有很大的空间。
利润都去哪儿了
既然制造业不够,为什么得不到资本的青睐呢?制造业的利润到底是还是低呢?
一般来说,制造业的利润既又不。说它,意指大部分制造业的毛利率水平还可以;说它不,意指扣掉税收和三项费用的影响后,营业收入净利润率却实在不。
以宇通客车为例,2014年一季度客车生产毛利率为19.26%,其中,主营业务税金、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3%、5.11%和6.75%,营业收入净利润只有6.45%。而食品企业三全食品,其汤圆、水饺和粽子的平均毛利率达34.9%,其中,主营业务税金、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0.79%、17.5%和3.34%,营业收入净利润只有3.28%。这两家企业由于可以向下游客户收取预付款,财务费用为负数。
通过走访多家不同行业的中小规模的企业,发现其毛利率一般也都在25%以上,但营业收入净利润率都在10%以下,有些甚至只有4%。
在主营业务税金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和行业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企业税负较重。目前,中央出台的多个文件中已经提出要进行增值税改革,从生产型改为消费型,但目前全面铺开仍无明确时间表。
在营销费用方面,由于大部分制造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定价权,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大家只能拼价格,拼销售,尤其是在消费性产品的销售中,渠道耗费了太多资源。
在管理费用方面,我国大部分中小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加上我国的管理理论长期缺乏创新,企业普遍重销售,轻管理,内耗大。
让人揪心的是财务费用。我国近年来的资金空转导致资金很难进入实体经济,而刚性兑付又抬了社会整体的无风险利率水平,使得小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居不下,有些甚至达到年化40%以上的水平,财务费用昂。2014年6月19日,河南省长葛市某企业在天涯论坛发帖,证实其借入民间借贷的年利率达46.8%,月息3.9%。
因此,制造业的毛利率尚可让人接受,但在税收和各种费用的侵蚀下,净利润水平却难以令人满意。
呼唤大改革
制造业仍需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将提升发展质量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做一些以前做不好的东西。但目前社会对制造业偏见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制造业是业务流程长的一种业态,产供销、人财物、品控、研发、回款等,环节多、流程长,风险点不易把控,不符合赚快钱、赚巧钱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将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误解为净资本收益率,认为制造业回报慢,收益低。
一边是制造业需要大发展,一边是社会普遍对制造业存在偏见。怎么办?不能就制造业谈制造业,更不能眼睛只盯着制造业,可以说,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系统化变革。
经济体制需要改革,尤其是融资体制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现有的金融格局下,闲散资金和实体经济需求之间的环节太多,直接融资渠道少,动辄容易变成非法集资;间接融资成本,银行割走了太多利润。
政府应加强引导。比如,增值税改革说了太多年了,但在财政收入压力面前,改革迟迟没有实质性推进,制造业就一直在背负着重复纳税的重担。再比如,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合上,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上,需要更多的引导政策和产业引导基金,这两种结合,可以在很多领域降低交易成本和内部管理费用,提升毛利率,但在这些方面,鲜见有针对性的政策呼吁。
社会价值观也需要理性引导。全民炒矿、全民炒房、全民利贷,让民众习惯了赚所谓的快钱,资本运作风靡一时,社会上踏踏实实做实业的理性意识越来越淡薄,大家对动辄对各种非实业投资的30%以上的年收益津津乐道,却对制造业视而不见,哪怕制造业的收益率也能达到这一水平时也熟视无睹。
虽然不知道确切的产业突破口,但毋庸置疑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曙光已经初现。发达国家已在以此为契机,致力于制造业的升级和回流,而仍处在工业化中途的我们,的确到了重估制造业的时刻了。
上一条:三菱MR-J2S-350B,GT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