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制造业规模、总量和主要产品产量均为的大国,中国的制造业下一步将走向何方?应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然而,从制造到“智”造,路该怎么走?
两化融合: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在一些技术领域长期处于跟踪和追赶状态,已影响我国制造业三菱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两化”融合,促进我国制造业朝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方向发展,已迫在眉睫。 从制造到智造欧姆龙转变,将是中国经济领域各产业基恩士一次脱胎换骨。这样巨大的转变,需要信息化和工业化层次的深度结合,需要体制改革的配合,更需要自主创新、技术革新的推动。 作为一个制造业规模、总量和主要产品产量均为的大国,中国的制造业下一步将走向何方?应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然而,从制造到“智”造,路该怎么走? 两化融合: 让制造业脱胎换骨 从制造走向智造,两化融合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层次的深度结合,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数控技术、3D打印等智能制造技术,都是两化融合的技术基础。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认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起点加快工业化进程。“放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发展到今天,中国已不能简单地重复历史,一定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制造业的低利润时代,成本决定企业生死。”江苏金桥益海氯碱公司董事长朱天松说,作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金桥益海必须在安全生产和降低生产成本中求得平衡。而公司内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以生产自动化实现了安全生产全方位监控和生产成本降低的双重目标。该套系统耗资2700多万元,在整个厂区设3000个传感器和执行器,时刻监控生产过程,从而确保生产安全。与此同时,该系统利用峰谷电差价,及时调度生产负荷,每吨碱电解可节省电费150元,一年下来可节省2200多万元。 “以前氯碱生产线用工量在500人左右,系统运行后,只需要200人,仅此一项每年就可省下1800万元。”朱天松说,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帮助公司每年节约4000万元的生产成本,也使公司在目前氯碱市场总体低迷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着85%的开工率。 金桥益海的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正是两化融合为制造业带来的深刻变革之一。现在,许多传统行业的企业正倚仗这把利器进行产业改造升级。它的特点是,整个生产线全自动化,生产效率显著提,人力成本显著降低,同时还因精确生产带来了节能和安全等诸多好处。 两化融合的另一大好处,是让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当生产线具备了“智能”后,可以按订单进行贴身设计和精确生产的“个性化”制造,不仅将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更将改变现有的产品研发、设计和物流、销售模式。生产线上需要的人减少了,但从生产线上向前延伸做研发、设计和品牌,向后延伸做行销、增值服务、供应链管理的人员需求会大大增加,将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效益和效率。 那么,应该如何推动两化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在继续大力发展和突破关键技术如宽带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和3D打印等智能制造技术的同时,还应注意发挥我国已有的资源优势。我国拥有上数量多的研究人员,具有得天独厚的人力研发资源禀赋。在智能信息处理方面,我国又拥有全庞大的网络用户,网上资源丰厚,开发潜力巨大。“从本质来看,我们的资源不仅仅是水和能源等实物资源,信息其实也是资源。能否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未来占领发展先机的重要条件。”邬贺铨说。 体制改革: 为大转变保驾护航 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将是中国经济领域各产业的一次脱胎换骨。这么巨大的转变,需要技术革新的推动,更需要体制改革的配合配套。智能化的制造业,需要智能化的政府服务。 信息化不仅正在改造制造业,同时也在改造着政府的服务。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将产生大量的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这无疑将带来巨大的信息流量,让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为继。政务公开、智慧政府、远程医疗、智慧交通……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正将公众和企业与政府和社会服务部门的联系变得越来越数字化、电子化。 可以想见,随着各级政府行政改革步伐的加快,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和概念的兴起和运用,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强化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更加加大新技术、新理念的运用,网上审批服务系统、电子监察系统等各种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物联网时代各级政府实现在线办公的主要途径和突破口。 智能化的制造业,还需要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负责《意见》起草的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说,处于大调整大转型时期,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国际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有人认为,全球创新资源、重心分布出现东移的现象,面对这种转向,我们的体制是否能适应和盘活巨大的创新资源?同时,科技资源迅速扩张的同时必然要面对管理的问题。今后我们面临的是千亿甚至万亿资金的投入,这对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的要求,需要体制机制进行调整和准备。” 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种种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将为中国“智”造提供有力保障。 智能化的制造业,也需要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 中国“智”造,企业是主体,管理模式创新需求迫切。有学者表示,要实现“中国智造”的转型,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更要创新中国的管理模式。只有寻找到与转型期相匹配的管理模式,才能重塑企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中国智造”的华丽转身。 自主创新: 为智造业固本培元 要从中国制造顺利升级成中国智造,自主创新必不可少。 中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比例很低,诸多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过50%,而作为前“工厂”的美国和日本,这一比例却仅占5%左右。在中国,很多无自主品牌、无自主设计、无核心技术的“三无”中资企业,仅靠代工生产来赚取微薄的利润。 中科院院士、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任咏华说,“原始创新很重要,发展原创的而不是改良的技术,才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发展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是我们用原创技术造出全新产品,引领看我们能造出什么,而不是跟随在别人后面修修改改。” 今年以来,尽管我国制造业企业利润普遍下滑,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加大创新投入,以之作为经济形势走低、市场需求不旺时的求胜法宝。日前召开的中国大企业峰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实现利润6304.5亿元(实报497家),比上年的7301.8亿元(实报494家)减少了13.66%。与此同时,我国大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2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资金511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5%。从研发的专利产出看,同年上述500强共拥有专利25.8万项,比上年增加了17.03%;其中有发明专利7.5万项,比上年增加了28.9%,发明专利在全部专利中占比上升。 在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征程中,我们需要突破关键性的新技术,需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不能忘记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认为,基础研究是新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如果一个社会将自己局限于技术转化,经过一段时间,基础研究不能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现象,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转化的了。技术的发展是生根于基础研究之中的。没有基础研究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发展经济的实用主义途径不可能持久。” “从制造到‘智’造,我们应该关注基础科研和综合性、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中科院院士、原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基础科研经费投入总量在增加,但在全部科研经费中的占比不足5%,多年来几乎没什么变化,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15%至20%的比例。“美国拿20%的R&D经费做基础科研,为后继发展做好创新源泉准备。如果我们不在基础科研中加大投入,今后就将在创新力竞争中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