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菱控|三菱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新闻搜索
新新闻
本月热门TOP10
海上风电 谁是大赢家?
http://www.lk30.com
文章来源:《能源》 更新时间:2010-7-12
分享到:
海上风电 谁是大赢家?

  六月的上海飘起了小雨。此时,东海大桥的海上风电34台风机并网在低调中完成。

  这项在中国具有标志性的工程就如同当初光伏界的敦煌项目一样,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因为它的电价,它的运行,它的模式将直接引领中国海上风电的风向。

 

  “2010年是中国海上风电的元年。”这句话金风说过,华锐说过,连跨国公司维斯塔斯也这么认为。

  根据各省上报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初步统计,在未考虑电力市场消纳的情况下,2015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有望达到1500万千瓦,2020年有望达到3000万千瓦,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全国风电装机总量。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5省的海上风电规划已然出炉,装机规模为1010万千瓦。

  然而,一片繁荣的背后,上网电价却迟迟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定价,业主方何谈盈利与否?为世博而生的东海大桥项目到底能给中国的海上风电多少启迪?这场大发展背后给了谁机会?似乎答案都集中在了风机制造商上。

  开发商:陷入盈利困境

  在特许权招标未下定论的今天,东海大桥风电项目税后为0.978元/度的上网电价是海上风电唯一的参考。

  自从上个月招标公告发布后,目前已有龙源电力、中广核、中电投、中国风电、大唐、国电电力、神华国华等投资集团购买了招标文件,预计将有至少十余家企业参加投标。投标书递交截止日期为2010年9月10日,9月底定标。

  而这一段时间也是业主方为难熬的日子,期待着一炮打响,又担心业界盛传的低于0.978元/度的价格成为现实,从而出现像当初光伏一样的英利闹剧。

  0.978元/度,这个价格能否盈利?对此,《能源》杂志记者采访了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他说,由于东海大桥才刚刚运营,一切还都是未知,成本只能是估算,“估计是陆上风电的两倍”,“而这个0.978元/度也不是风向标,它只是为赶上世博供应清洁电源而设置的招投标价,而施工方案未必是经济的。”

  施鹏飞直言,开发不能一味求快、风机也不能一味求大。迄今我国真正并网的海上风电场仅有上海东海大桥一处,近期才全部安装完成,实际运营不过一年,尚未经历过恶劣气候的考验,还远不成熟,并且国际上考核风电场的重要指标是20年效益。

  如此大规模的海上风电规划,致使几乎所有的风电开发商都投入其中,而且多带有国有资本的痕迹,发电公司、甚至石油公司、海洋运输公司都纷纷介入。而对于上网电价,是由《上网电价法》的方式固定下来,还是要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都是未知。

  而似乎政府相关部门并不想再给予更多的补贴。6月7日,在上海开幕的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表示,招标中电价将成为主要参考因素。“我们希望通过招标推进开发成本降低,在政府补贴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大限度地提资金的使用效率。”

  政府有意压低上网电价?不得而知。但这些风吹草动也足以让业主方紧张。一轮跑马圈海过后,真正的拉锯战才算正式开幕。但企业毕竟是企业,若不盈利,在这场热闹的大开发中只能是个输家。那么,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制造商:赚得盆满钵满

  在业主方纠结于电价与是否盈利的同时,制造商们的声势却越造越大。

  华锐提出5兆瓦风机年底下线,金风也紧随其后提出5兆瓦风机明年下线,一个名为广东明阳风电产业集团的公司更是喊出了利用6兆瓦风机深层次开发海上风电的噱头。并且,一批第二梯队,甚至第三梯队的民营企业也提出了大风机的构想。

  风机真的越大越好吗?

  据风电行业权威咨询机构丹麦BTM近期发布的《风能发展》报告显示,随着风电产业的发展,风电机组大容量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效率更的3兆瓦及更大功率的风电机组必将成为下一代主流机型。

  而市场占有率50%的维斯塔斯公司依旧坚持2-3兆瓦风机的应用,他们认为这对于中国的近海足够。《能源》杂志记者从维斯塔斯获悉,V112-3.0兆瓦风机是其新产品,维斯塔斯中国总裁唐玛勒先生表示:“风机型号必须考虑风机尺寸是否适应风电厂特性。关于V112的量化生产时间,我们会根据中国市场的需要进行讨论。维斯塔斯会根据中国市场需要完成风机选型,关于具体数量,将根据订单和市场需要进行调整。”

  在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上,龙源电力副总经理张源强调,龙源与维斯塔斯、通用等海外知名风机企业合作充分,采购量已过2000台套。

  中国风机制造商一共有80余家,一片共荣景象。丹麦咨询公司BTM的一份调查报告就如此描述:尽管丹麦维斯塔斯和美国通用电气目前仍把持着全球风力发电机组供应商的头两把交椅,但中国企业正在迎头赶上。中国的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电气均已跻身行业全球前十名,同时中国企业正在积极竞争出口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轮的海上风电浪潮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面孔——中海油。中海油给自己打出的招牌不是大兆瓦风机,而是其独特的海洋优势,“我们拥有国内长的海底电缆铺设记录,拥有国内大的海上施工船,风电不能只追求成本,必须加大投资力度,才能维持产业的良性发展。”

  近日,各企业纷纷推销着自己的优势。从风机制造商的挺进不难看出,他们是看到了商机。或许,在这场海上风电抢滩中,风机制造商会成为唯一的赢家。

  但是,抢滩之后呢?风机在海里有诸多的不可预测性,纷纷下水后如若出现问题该如何解决,对于这些事后风险似乎制造商们想得不是很多。按照国外的经验,风机需要在陆上实验三年,才能投放到海里,而我国的风机几乎下线后就立即投放,不确定的因素再次增加。如果出现故障,维修成本将得惊人。而且,风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在价格下降的同时又要求质量大幅提,这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上一条 上一条:欧盟加快物联网建设进程
下一条 下一条:我国确定机电产品再制造首批试点企业
相关新闻  风电   能源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