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受产能持续扩张而市场需求放缓影响,无论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产业,还是光伏、风能等新兴产业,均呈现产能严重过剩局面。各地淘汰落后产能虽力度空前,但整体“去产能”进程仍步履维艰,产能过剩局面短期内难有根本改观。
但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在产能过剩对转型升级所形成的倒逼机制下,行业
“去产能”进程步履维艰,虽没有发生大规模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问题,但应警惕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和部分地区存在矛盾爆发的潜在因素。
针对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化解办法,《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赴东、中、西部十余省份对这一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追踪调研,发现由于各地产能过剩情况千差万别,政策落实进展不一。
当前,受产能持续扩张而市场需求放缓影响,无论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传统产业,还是光伏、风能等新兴产业,均呈现产能严重过剩局面。各地淘汰落后产能虽力度空前,但整体“去产能”进程仍步履维艰,产能过剩局面短期内难有根本改观。
但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在产能过剩对转型升级所形成的倒逼机制下,行业优胜劣汰分化趋势日渐明显,过剩产能阴影下宏观经济正展现出难得的调整机遇。
为从根本上打破我国产能过剩僵局,并抓住当前产能过剩危机中所孕育的调控机遇,部分经济专家及基层政企人士建议,完善财税政策和考核政策,降低地方政府唯GDP是瞻的投资冲动;政府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出台更多鼓励创新驱动的结构调整政策;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民企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仍然“割舍不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产能过剩矛盾在各地表现不一,有的省份矛盾突出,有的省份相对缓和;中央对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度重视,但个别地方对化解产能过剩认识不一。种种因素,造成目前各地落实“四个一批”产能化解政策进展不一。
作为我国工业经济大省的江苏,除电解铝行业外,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4个行业均不同程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为落实中央政策,2013年12月,江苏省就下发了《省政府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路线图、时间表,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4个行业制定了产能压缩目标任务。
河北省是化解过剩产能任务重的省份之一。河北省发改委副主任宋立民介绍,根据河北省制定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施方案》,确定到2017年全省压减钢铁产能6000万吨,水泥6000万吨,减少煤炭消费4000万吨,压减3000万重量箱的玻璃产能,“为表明河北化解产能的信心和决心,今年以来连续实施了三次化解钢铁、水泥过剩产能的集中行动,省政府已经将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惩罚性电价管理权限下放到设区市和省直管县市。”
陕西省在落实“四个一批”政策中,对电力、煤炭、焦炭、钢铁、铁合金、电石、有色金属、建材、纺织等行业制定了淘汰落后产能的计划和标准。湖北省提出,到2017年底前,相关行业落后产能全部淘汰,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并基本建立过剩行业产能预警体系和监督机制。
调研中记者发现,还有一部分省份没有出台落实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细则,尤其是一些产能过剩矛盾和压力并不突出的省份。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存在“割舍不下”的心态。
一是企业主动化解过剩产能的意愿不足。基层不少干部反映,2010年以来全面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各地真正符合产业政策界定标准的落后产能已经基本退出市场,压缩淘汰落后产能的空间有限。现在要求化解的过剩产能不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明令规定要淘汰的,且项目审批和建成也符合当时的产业政策。
同时,一些钢铁企业往往低端产品销售形势更好、赢利更大,导致企业主动化解过剩产能的意愿不足。毕竟关停、淘汰产能,相关企业要承受较大的资产损失和众多职工的安置问题。据江苏省测算,如果压缩100万吨规模钢铁产能,不包括土地成本,该企业当时投资约10亿元,根据建成使用年限不同,目前资产净值也在5亿元左右,企业用工3000人左右。
二是地方政府化解过剩产能的动力不足。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企业,在市县范围内往往都是重点骨干企业、利税大户。不少企业是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等优惠政策引进的大项目,同时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企业的发展。对一些困难企业,地方政府宁愿让其维持着,不愿让其死掉,一旦政府主动实施关闭,企业银行债务、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的压力全都转移到政府身上。因此关停、淘汰一批过剩产能面临不少实际困难。
三是过剩产能、落后产能界定标准模糊。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范围,可以按80%左右的合理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但具体到企业、具体到产品就难以衡量。基层干部反映,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界定的落后产能已经基本淘汰完毕。今后要压缩和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必须尽快明确一个新的、恰当的界定标准。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四是过剩产能退出机制不畅。台州市椒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蒋国平反映,税收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兼并重组,粗略统计兼并重组所征收的税要占资产转让价格的15%左右。
市场倒逼加速行业分化
受市场需求放缓及政府强制干预影响,一些严重过剩行业陷入发展低谷。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钢铁重镇辽宁省辽阳县看到,过去红火的地条钢一条街已没有昔日户户冒烟的红火场景,道路两侧的小作坊多是门前冷落,或改头换面。辽阳县经信局局长郑飞说,受金融危机后国家刺激经济政策影响,许多企业做了预期投资,很多产能到2011年、2012年才见效,如今却陷入被淘汰的局面。目前,全县正努力改变“一钢独大”的被动局面。辽阳县多时有近400家小轧钢、小铸钢企业,经过几波整顿现在只剩下55户,产能500万吨,且多处于停产状态。
钢铁产能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辽阳蓝翔特钢总经理佟秀兰深有体会。“我见证了全县钢铁产业不断更新换代发展的历程。从10万元开办小铸钢起家,后来经政府引导,不断扩大规模,由5万吨上到20万吨,并转向发展特种钢。由于市场供大于求,卖坯子没有利润,就轧了一部分,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产业得到升级。”
产能严重过剩的电解铝行业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地处胶东半岛的山东南山铝业(600219,股吧),通过引入一流工艺设备,加大创新改造,建立了从矿山、电解铝到轻合金的全产业链条,产业盈利能力不断得到增强。记者在冷轧车间看到,易拉罐罐体材料生产线采用国内独有的三连轧工艺,产能30万吨,实际产量40万吨,三班倒满负荷运转。其生产的食品箔,厚度只有0.006毫米。而企业正在建设中的航空材料产业园,更是铝业升级的重要标志,这里给波音、空客生产试制件,承载了企业向附加值产品进军的产业梦想。产业园副总经理孟凡林表示,尽管铝业板块规模在做大,但不再重复走扩大产能的路子。随着我国铁、航空航天及船舶工业的升级发展,市场对端轻合金材料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工业合金铝材料应用空间越来越大。
“去产能”过程中,政府的引导作用亦十分突出。地处鲁南的枣庄市水泥熟料年产能原有3000多万吨,约占全省水泥产能的1/3。近两年来,枣庄市以资本为纽带,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采取收购、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对全市水泥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市属的泉兴集团与中联集团共同搭建整合平台,目前已完成对全市2/3以上水泥产能的整合重组,提升了枣庄水泥产业的集中度和竞争力。枣庄市市长张术平说,到去年年底,重组后的6家水泥企业产能同比下降6.5%,当地每吨水泥销售价格上涨了30元,水泥行业税收同比增长30%以上,水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5%以上。
产能过剩矛盾
总体可控局部存风险
记者采访发现,这一轮产能过剩矛盾让企业普遍感觉“温水煮青蛙”,压力持续加大,但目前各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失业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等问题,对于绝大部分过剩产能,市场都在自行调节,只要宏观经济能够稳定在中央确定的合理增长区间,产能过剩的矛盾总体将是可控的。
以船舶为例,《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三门县调研时看到,当地曾经一哄而上的小造船企业,现在90%都处于停工状态,正在寻找转型之路,但大多数投资者在前期或者其他领域赚了钱,有实力“扛得住”,用椒江区委书记陈祥荣的话说,如此多的造船企业倒逼,但“没有引起任何上访,也没有发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再比如纺织服装行业,本刊记者在拥有1000多家纺织企业的福建长乐市采访时,发现绝大多数企业负责人持乐观态度。长乐纺织工业总公司经理陈木珠告诉记者,这几年行业利润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目前不少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开拓下游市场。福州华冠针纺织品有限公司经理程国武反映,大的压力就是财务成本,但“企业家之间相互参股的多,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目前没有发生‘跑路’的情况。”
不过,就部分行业、企业和局部地区来说,产能过剩引发的矛盾不断加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赵昌文指出,虽然目前没有大规模的企业破产倒闭情况,但一些行业如钢铁、化工、煤炭等潜在问题值得关注。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就企业来讲,受产能过剩影响,加上经营不善,个别企业财务陷入危机的事件时有发生。今年3月起,山西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海鑫钢铁集团曝出贷款逾期无法偿还、严重亏损、拖欠工人工资等危机。近日,曾经以试图收购悍马而名声大噪的四川民营企业腾中重工也曝出债务危机等消息,引发行业担忧。
从部分地区来看,一些地方民营企业互保融资引发的风险值得警惕。浙江一些业内人士反映,萧山等地民营企业互保融资引发风险较大,一家企业倒闭,就会引发连锁反应,累及其他优质企业。“一旦风险爆发,可能成为第二个温州”。□
上一条:三菱QX41-S1,日本三菱QJ71C24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