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累积风电装机容量排名,2012年新增风电装机将近1300万千瓦,累计转机75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1004亿千瓦时,风电已成为我国的第三大电源。预计到今年底,全国风电的装机能量要过7500万千瓦,发电量将会达到1400亿千瓦时。
发展风能是我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党的十八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华北地区就要进入供暖期。然而去年冬季北京严重的雾霾现象让人无法忘记,今年国庆节一共7天的假日,大概有三四天都在历史上严重的雾霾之中。这也让主要依靠传统能源火力发电转向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王骏在10月16日-18日召开的“201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风能大会”)开幕式上表示,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风电技术水平不断提,成本不断下降,发展风电已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战略性措施。
目前我国累积风电装机容量排名,2012年新增风电装机将近1300万千瓦,累计转机75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1004亿千瓦时,风电已成为我国的第三大电源。预计到今年底,全国风电的装机能量要过7500万千瓦,发电量将会达到1400亿千瓦时。
发展风能是我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立美丽中国的目标。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风电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一亿千万,风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过3%,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风电制造业。
中国风电产业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五年前,我国风电机组基本依赖进口,而在2009年时,我国自主品牌风电机组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80%,远远过了外资品牌。但在风电设备白热化的竞争中,低价竞争已经成为厂商营销的主要手段,而低价造成的低质问题也随之而来。
2011年到今年上半年,风电行业进入了一个“低谷期”。风电市场增速放缓降低了企业对追求产业速发展的预期,更多的企业开始提对产品质量与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由注重发展速度和规模开始转变到注重质量和效益。同时,随着优质风场设备的逐渐饱和,风电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发展海上风电,寻找新的增长点。
新竞争手段
做火电和核电起家的上海电气风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电气),进入风电行业只有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作为风电行业的新人,上海电气总经理金孝龙对风电行业的个印象是进入门槛很低(当时国内有80几家整机供应商),但开发商比较疯狂(这些厂家都能发展起来,拿到订单)。
“第二个印象,在过去几年,残酷的价格竞争之中,作为投资开发商来说,大的受益者也将成为大的受害者。”金孝龙在风能大会“制造企业的困境与解决方案”企业家论坛上指出,从现在开始到将来的几年里,很多风机将会遇到很大的质量问题,很多投资将会打水漂,这是他们成为受害者的一个原因。但是他们又是受益者,因为如果把市场整个整机价格拉下来的话,他们的收益是不错的。因为低价格中也有很多的好的风机整机供应商。很多业主的风厂不限电的话,每年5万千瓦的风电厂收益都在3000万元到4000万元以上。
如今,经过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整机制造企业“群雄逐鹿”,已经由2011年年底的80多家淘汰到现在的20多家。而如果把国际企业放在中国风电发展的版图上,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画面,即初是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但是经过慢慢整合,份额就下降了。2012年,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是7%,从之前一个比较的比例有了很大的下降。
“进入现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不仅仅看到国际企业的份额下降到很低的水平,而且风机价格也比较低,再加上中国市场的状况,使得国际企业很难在中国竞争。”国际风电行业有影响力的咨询公司之一丹麦Make Consulting合伙人斯汀·尼尔森(Steen Broust Nielsen)在论坛上指出。
产能过剩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国风电行业不健康的发展,价格太低得不切实际。作为拥有百年发电设备历史,风电装备制造商中的佼佼者,GE风电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如果完全低价竞争的话,GE肯定没有优势。”通用电气(GE)风能中国区销售总监罗洪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我们乐观地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意识到了光看千瓦造价是不行的,也要看每电成本,以及长期的能源成本等。
一台风机的寿命是20年左右,质保期则为出厂后2年-5年。但经过这么多年,低价的产品发现了很多质量的问题,有的风机转了3三年-五年就无法正常运行了。而维修的费用有些甚至比购买整机的费用还要,这还不算风机停止运行对于开发商的损失。
风电设备厂商和开发商都意识到以往靠“价格战”取胜市场的时代已经无法支撑企业在行业内生产,升级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才是正道。
对此,罗洪涛也表示,对于GE来说,现在更注重客户价值,注重在技术上去。随着GE与哈尔滨电气集团风电合资公司的解除,GE风电也会开发一些更好的产品。同时,GE也会选择那些越来越注重质量,注重20年生命周期的客户合作。
中国风电产业如今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2013年上半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550万千瓦,小幅回升,很多风电企业实现了盈利。三一风电就在其中。
“今年所有都是持平,实现稍微盈利。这也是三一重能做风电这么多年来年出现盈利。”三一重型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简称三一重能,前身是三一电气)营销公司综合管理部主管林建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亏损是因为投资太大,造成成本固定分担费用太。经过了一年的调整,就出现了盈利。
市场曾疯传三一电气将退出风电市场,但本届风能展用事实否认了这一传闻。林建林很坚定地表示,三一永远要在风电行业做下去。
2011年风电行业迎来了发展的低潮,这让三一始料不及。2011年,三一风电做了很大的市场规划,要做到100万千瓦的风机。在当时整个市场收缩的情况下,三一争取不到那么大的份额。
“在那之后三一就缩减规模,现在每年的规模就要求做到15个亿,我们现在追求的是质量而不是规模。保证公司能够正常经营,产品顺利研发,在风电行业有一个稳定健康的发展。”林建伟指出。
新增长点
众所周知,三一集团都是“两条腿走路”,三一重能也不例外。而去年三一在美国投资风电项目受阻,并带来的官司纠纷也成为了风电行业内关注的焦点。
林建伟说,现在三一在美国的设备已经找其他风场全部利用起来了。后续三一也在找风场,推动国家建设。因为在目前工程基建行业趋于平缓的状态下,风电投资还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这一块是对三一集团的战略支持,也是对三一风电走过6年的认可。
据了解,中国风电企业“走出去”始于2007年,这一年底,中国先后有多家企业实现风电设备出口。到2011年,受产能严重过剩的影响,国内风电龙头企业加大了海外投资的力度。
开辟国际市场成为了中国风电制造企业寻找的其中一个新增长点。
根据风能协会的统计,去年我国当年发运到国外的机组的容量是43万千瓦,累计出口到国外市场达到70万千瓦,估计到目前为止应该过100万千瓦。
同时,去年累计进口中国制造的风机的国家一共有19个,其中美国多,容量达到32.8万千瓦,占我们中国出口机组的47%。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随着我们质量的提,我们价格上有竞争能力,向国际市场开拓的步伐也会快的。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商的优势就是产品成本比较低,在价格上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前提是我们的产品能满足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这样才能谈价格优势。
日前,国内召开了一个关于中国风电“走出去”问题的会议。国家能源局将牵头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联合相关企业和协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支持风电企业出海发展。
对于未来,施鹏飞充满了信心。未来在海外风电市场中必然有更多的中国产品,更多的中国投资商在各个国家开发风电厂。同时他也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参与公平竞争。“这对我们国内制造商来讲也是一个压力,促进企业提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水平。”
除了出口在增加外,海上风电的开发也在发展。斯汀·尼尔森(Steen Broust Nielsen)在演讲中也提到,在中国风电的增长领域中,有些项目已经通过审批,并且已经开始开动了。其中有十六七个省级的海上风电项目,因此后备项目是非常多的。中国海上风电可能会实现循序渐进的增长。我们有信心,在今后几年时间内,会有700兆瓦装机。
随着我国优质资源风场,“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新疆,内蒙古以及甘肃等地区区内电力市场空间和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国家开始朝海上风电方向发展。企业也嗅到这一商机。
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锐风电)作为受前两年市场波动影响比较大的设备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找到了企业发展的目标。那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在海上风电、成套技术方面的技术和运行经验。
据华锐风电副总裁陈党慧介绍,华锐风电做了个东海大桥的海上风电,目前运行情况、可利用率、发电量等可以说远远出当初进入海上风电时的初步估计,特别是5兆瓦的样机,目前运行了20个月,将近两年,这台样机的可利用率过99.9%。
“除了海上风电的优势再继续发挥之外,我们另外也看到了国家海上风电的开发速度也在加快,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利好。”陈党慧在论坛上指出。
上一条:三菱HC-SFS1024B,MR-J2S-80A